裕隆集團發展史

5-1 工業發展、科學管理與生產管理

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期,美國的泰勒(Fredrick Winslow Taylor)提出科學管理方法的體系知識,在1910年代初期傳入日本。這類思想體系得以實行,在於大量生產體制為前提,促使生產單位等組織能夠以科學的方法來提升管理與生產。

戰後臺灣科學與生產管理的提倡,可追溯於1955年由政府、美援公署、工商業領袖集會商討為提升臺灣工業部門的生產力,規劃成立的中國生產力中心(China Productivity Center)。早期中心透過具有業界經驗的員工和來自海外的顧問,協助臺灣的中小企業乃至大型企業各項生產與管理上的諮詢,且透過各種課程的開設將海外最新知識傳授給企業界員工。

裕隆公司主要與日本日產自動車公司合作,因此在經營與生產管理受到日本的影響頗深。伴隨1960年代後期裕隆公司的產量逐漸提升,開始關注品質管制。值得注意的是,戰後日本從美國引進TQC(Total Quality Control,全面品質管制)的思想後,依據日本產業界的調整後稱為TWQC(Company-Wide Quality Control)。1980年代初期,裕隆公司引進日產所採用的TWQC制度。


參考資料:
中國生產力及貿易中心編,《十年來之中國生產力及貿易中心》(臺北:中國生產力及貿易中心,1965),頁1。
経営史学会編,《日本経営史の基礎知識》(東京:有斐閣,2004),頁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