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台亞公司為臺灣第一家製造汽車後軸、傳動軸及變速箱的工廠,位於桃園縣八德鄉白鷺村廣福路200號。公司創辦的背景,可追溯自裕隆公司董事長嚴慶齡認為變速箱與後軸為汽車的重要零件,約佔汽車總價值的10%。當時為配合政府的自製率政策,研判有必要發展這些產品。從技術上而論,生產變速箱與後軸中主要零件精密齒輪的投資費用甚高。在技術取得上,1969年日本頗具規模的大型齒輪製造廠淺野齒車製造所社長淺野清浩,表態願意進行投資與提供生產相關技術。
1970年5月嚴慶齡與淺野齒車製作所,及三井物產正式簽訂合營事業及技術合作契約,並籌劃成立三光齒輪製造股份有限公司。1971年1月公司正式登記成立,同年8月廠房落成,1972年1月安裝機器。在此其間,裕隆公司於1971年派淺至日本淺野齒車製造所實習的技術人員亦返國投入工作。
透過圖1能看到三光齒輪公司廠房破土典禮的照片。圖2為1971年2月1日,三光齒輪製造股份有限公司發文第一號,對象是裕隆公司。內文中說明三光齒輪提供裕隆公司汽車用變速箱和傳動軸的出廠和交貨日期。但從售價表亦可看見機械工業存在規模經濟的效益,裕隆公司的變速箱總成和後傳動軸訂購量越多,所得到的進貨單價越低。
1972年10月三光齒輪正式生產汽車後軸供應裕隆裝車。但進入生產階段後,業務並無最初預料的高,故淺野齒車製造所撤資,1973年10月美國臺亞公司(DANA COPR.)取代淺野之股份,將公司改稱中華台亞公司。
當時美國臺亞公司創業已80年,為美國最大的汽車零件公司之一,該公司於1903年首創汽車傳動軸以代替原有之鏈輪與鏈條傳動。公司所屬各廠之主要產品有各型汽車所用的(1)傳動軸與萬向接頭。(2)後軸。(3)離合器。
(4)輕型貨車車架(FRAME)及彈簧鋼板。(5)引擎零件如活塞、漲圈、氣門座、桃軸、車速控制系與各種引擎墊等。美國臺亞公司的主要客戶為通用汽車公(DANA COPR.)司,且製造卡車、客車、農業及建築機械所需之修護零件銷售至許多國家。就美國臺亞公司的生產規模觀之,年產800萬只傳動軸與萬向接頭,80餘萬套從6.5英吋之至12吋的離合器,年產2億件以上的漲圈。
從廠房規模來看,中華台亞公司占地約4甲,建築面積為8,076平方公尺,設有機械與熱處理兩個工廠。初期公司的資本額為新臺幣1億4,200萬元,有224套各型機器及設備。其中,公司有18臺製造後軸齒輪用之蝸旋及戟型齒輪機,斜齒輪機,為當時臺灣僅有之設備。在員工數來看,1978年春天共有250名,每月產能可達生產3,500臺汽車的後軸及傳動軸,15,000件變速箱齒輪及各種精密齒輪。
值得注意的是,原本工廠的設備能力僅能每月生產1,000臺份,後來因市場需求擴大,故將機器加工與切齒輪熟練分為3班24小時工作,為臺灣第一家實施三班制的機械業工廠。
從技術層面來看,日本製汽車所用之後軸,多以鐵皮沖壓成型後焊接而成,將齒輪裝於安裝盒上,用螺絲與軸殼固定,稱謂五弦琴式(Banjo type)。中華台亞公司所設計之後軸,齒輪安裝盒(Gear Carrier)採用高強度高延伸率可透過鍜鑄鐵澆鑄後機器加工,兩邊之軸管總成用鋼管將有關零件焊接後壓入齒輪安裝盒兩邊之孔內,並用電焊與軸殼固定。這樣的生產方式與日本式相比較,具有穩固堅持和大量生產時可降低成本的優點。
美國在入股投資後正逢石油危機的全球性經濟衰退使得公司虧損,1974年曾有意退股,作為主要股東的裕隆公司董事長嚴慶齡為維持該事業的運行,從1975年起每個月補貼公司新臺幣100萬元,並將原本裕隆工廠自行擔任之後軸裝配工作移轉至中華台亞公司,增加其業務量。
從雇用人數來看,1975年6月初工廠的直接生產員工僅有40名,當年每週工作降至5天,工資也減少發放。公司為製造美式後軸和傳動軸,並自行設計製造所需之夾具工具及設備130餘件套,1976年3月正式生產,同年5月31日速利車後軸及傳動軸440臺份交與裕隆工廠。當年因原本日產提供的進口後軸與傳動軸尚有存貨,至10月裕隆公司開始使用中華台亞公司生產。1977起裕隆汽車所用之後軸與傳動軸已大幅採用中華台亞公司製造,業務好轉,至創業五年後才出現獲利。
參考資料:
袁慶淇,〈關連企業中華台亞公司概況〉,《裕隆月刊》,第十卷第五期(1978年3月12日),頁8-9。
檔案編號:0112,裕隆公司檔案,藏於財團法人嚴慶齡工業發展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