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戰後臺灣的經濟發展過程,除了由農業轉向工業以外,透過農業機械化的方法亦能取代勞動力。裕隆公司生產的各類引擎,除了搭載在漁船以外,尚裝載在動力耕耘機上。
日治時期以鋼鐵業起家的唐榮鐵工廠,至1950年代成為臺灣南部最大的企業,且朝多角化經營進行,陸續創辦與投資水泥電桿工廠、唐榮油漆廠、臺北機械廠、中國電器公司等各項事業。戰後臺灣從戰亂中重建,1950年代政府除了寄望各種工業得以在臺萌芽發展,也希望能夠發展農業機械化政策。在此背景下,唐榮鐵工廠計畫生產動力耕耘機,他們當時便將裕隆公司生產的小型引擎裝載在自家設計的耕耘機,在1957年正式投入市場銷售。
透過圖1和圖2,能夠看到當時處於創業階段的裕隆公司,與臺灣頗具規模的民營企業唐榮鐵工廠合作,共同為臺灣農業機械化的發展而努力。
參考資料:
洪紹洋,《商人、企業與外資─戰後臺灣經濟史考察(1945-1960)》(臺北:左岸文化,2021),頁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