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瞭解戰後臺灣的產業與企業歷史,必須對日治時期的臺灣經濟,還有1949年的中國經濟發展過程都有所瞭解。本篇以日治時期和戰後臺灣的經濟為主體,讓讀者得以瞭解各個時期可能存在的特性,說明日本統治為臺灣工業帶來的基礎,還有1949年政府撤退來臺所帶來的影響。此外,尚能瞭解臺灣的企業是如何受到美援的影響,還有對十大建設提供新的認識。
如果對這段時期臺灣的工業與企業歷史有興趣,還能透過各方資料進行收集與解讀。關於日治時期的企業資料,日本數位檔案中心(J-DAC,Japan Digital Archives Center)中的企業史料統合資料庫,存有臺灣部分企業的營業報告書。站在研究者的立場來看,該資料庫將諸多營業報告書予以掃描,得以快速的透過資料下載與解讀,瞭解企業發展的梗概。就內容來看,除包含公司高層人事安排、重要事件之外,還能夠過財產目錄、借貸對照表(資產負債表)、損益計算書、利益(或損失)金處分等財務資料,瞭解企業的經營情形。
而透過公司史的閱讀,也是提供快速瞭解企業經營的資訊。例如1939年臺灣製糖株式會社東京出張所《台湾製糖株式会社史》,介紹臺灣第一家近代化機械製糖工廠的經營,對公司創辦前的日本製糖業進行介紹。日治時期臺灣銀行也曾出版《臺灣銀行十年志》(1910)、《臺灣銀行二十年志》(1919)、《臺灣銀行四十年志》(1939),提供了瞭解銀行的發展情形。
如何查詢戰前企業是否有出版公司史,可透過『渋沢社史データベース』,收錄了與渋沢栄一相關的1,500餘本企業史的書籍,並在網路上可看到「目次」「資料編」「年表」「索引」等項目。其次,透過日本國會圖書館的網站,部分戰前會社史的出版品亦能在網路上閱覽。復次,如臺灣的南天書局和日本的ゆまに公司,均曾復刻戰前的會社史進行出版。
此外,還能透過臺灣總督府殖產局出版的《工場名簿》,可瞭解各個產業中生產事業的雇用人數和資本額,並對事業的經營者與所屬位置進行瞭解。這部分內容除了涵蓋大企業的生產單位外,還有許多由臺灣人所經營的中小型生產單位。
戰前由日本人經營較具規模的企業,戰後經政府接收後多成為公營事業。關於這部分,可透過檔案管理局的企業檔案,還有國史館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所藏的資源委員會檔案、臺灣區生產事業管理委員會檔案等,都可以找到經營相關資料。而戰後民間企業或企業家的理解,可運用創業者出版回憶錄或公司史,瞭解其在戰後初期事業經營的過程。至於諸多中小資本在創設行號或公司的過程,在官方文獻有限之下,可透過回憶錄或訪談的方式進行瞭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