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0年生於上海的嚴裕棠,15歲曾與顏駿人和王錫保學習英文,在瞭解西方科學之重要下,曾以個人儲蓄購入小型機械儀器後拆解研究。原本想自行創辦工廠製造機器,但其父先商請徐福壽主持的公興鐵廠,由嚴裕棠進入該廠擔任副理。嚴裕棠歷經三年的工作時期,共分紅紋銀7,000餘兩。
當時上海已經有英商創辦的船廠,主要從事造船和輪船代修業務。同一時期,清朝政府興辦的上海製造局主要從事造船與兵器業務,並不經營一般小型輪船修繕業務。在此契機下,興辦小型機器廠承接外輪小型修繕業務的機會出現,嚴裕棠掌握先機,1902年獨資創辦大隆機器製造廠於上海平涼路。起初,大隆機器廠的規模很小,僱用工人六十人,由嚴太太擔任炊事膳食的繁雜工作。
除了大隆機器製造廠外,1924年接辦吳縣的蘇綸紗廠,1929年與武進的吳鏡淵共同創辦大成紗廠。1931年創立中國棉業公司,辦理棉花的採購,有利於國內紗廠生產。1933年開辦仁德紡織廠。
除了生產事業外,嚴裕棠還創辦學校與醫院等公益事業。1923年設立光裕第一義務小學,1925年在上海極司斐爾路錢家巷舊宅附近創辦光裕第二義務小學,1926年在蘇州盤門外設立光裕第三義務小學。在醫院設置上,1927年在大隆鐵工廠內附設勵進會內成立義塾義莊醫院,以及各種消防康樂等單位。
1937年7月中日戰爭爆發後,同年11月上海淪陷後大隆鐵工廠為日本所佔領。在上海淪陷前,嚴家將重要的生產設備移入租界,並以美商名義成立泰利製造機器有限公司(Union Iron & Foundry Works)。在經營層面上,嚴慶齡擔任總經理兼廠長、嚴慶禧為經理、支達銓為副總經理、美商恒豐洋行的安特生擔任董事,並聘請美國籍會計師。實際上,泰利機器公司的設備與管理技術人員多是由大隆鐵工廠遷移而來。
1940年上海民孚銀行週轉困難,因為友人設立予以投資。同年,東吳大學與附中遷往上海上課因物價波動經費短缺,嚴裕棠常撥款協助,並設立大中學獎學金救濟清寒學生。1945年日本敗戰後,東吳大學回蘇州復校,捐款重修鐘樓。1946年,嚴裕棠有感於蘇州地方法院監獄簡陋陳舊與衛生條件較差,犯人常在羈押時出現疾病死亡,故捐款予以重建。此外,還捐助吳縣公醫院、補助蘇州防癆協會建築經費,更進一步倡議應設置蘇州自來水廠。在事業上,還以資金協助鹽業銀行,以便該行增資。
1949年南京淪陷後,上海局勢危急,嚴裕棠與子女嚴慶瑞、嚴慶棋、嚴慶齡、嚴慶怡移居香港。1952年嚴裕棠認為香港不宜久居,故與嚴慶瑞和嚴慶怡移居巴西。在巴西時期,由李冠義醫師調養身體。
1958年9月23日與太太與嚴慶瑞夫妻來臺,計劃參與中華民國的國慶活動。當時已攜帶氧氣設備,但抵達臺灣時即趕不適,由鄭文思醫師和美國赫爾醫師治療,最終於10月18日因支氣管炎和心臟併發症過世。聞此訊,他的四十年老友束雲章先生,痛感失去了一位在同一時代為工業建設努力奮鬥的夥伴。
1958年嚴裕棠先生過世後,嚴慶瑞、嚴慶淇、嚴慶齡兄弟決定撥款新臺幣100萬元,成立「嚴裕棠先生紀念獎學金」。當時規劃聘請工業界人士組織獎學金基金保管委員會,由嚴裕棠生前好友束雲章擔任基金會負責人,另聘請教育界人士組織獎學金審查委員會。估計以新臺幣100萬元為基金,每年利息收入20萬元,作為獎學金財源。發給對象為大專院校理工科系,品行良好、成績優良、家境清寒的在學學生。每年名額原則上訂為100名,估計每名每年可獲得新臺幣2,000元獎學金。
參考資料:
嚴裕棠治喪委員會編,《嚴裕棠先生紀念集》(自行出版,1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