裕隆集團發展史

1-7 新店大坪林:裕隆機器製造廠股份有限公司

裕隆公司於1953年秋天開始籌備,嚴家及參與股東共合募了新臺幣578萬9,754元作為開辦資金,其中主要的股東是台元紡織公司。同年9月10日,裕隆公司在台北市信陽街16號掛牌,工廠設在新店大坪林,開始興建最早的鈑金、金工、鑄造等3座工廠,以及辦公大樓以及庫房。有了資金以及人才,裕隆的下一個挑戰是「市場」。

1953年的台灣,人均所得國民平均所得不過160美元,離當時的經濟學者認為國民所得要超過500美元才有能力購車的水準,還有相當的距離。政府為管制外匯,一年也只增發50輛汽車牌照,如此條件的台灣如何發展汽車工業?當時發展汽車所需的鋼鐵、機械、電機等事業尚處於萌芽與小規模的發展階段。所以,裕隆公司的造車計畫,都得靠每一位工程師與技工,以少量生產的方法進行生產。

打理好相關的器材設備之後,裕隆公司終於得以從籌備慢慢邁向生產製造。由於公司上層的部分幹部,是從過去上海時期的大隆機器廠一路過來的,多數具備50年以上的紡織機和零件、小型柴油發動機的製造經驗,他們認為,裕隆的生產標準肯定能高過大隆機器廠時期。

最初在籌設階段,規劃聘用400名員工,暫定目標為每年生產100臺中小型柴油發動機與汽車零件,未來再逐步擴充至整部汽車與發動機。公司創辦初期,除購入機器設備外,還訓練技工,並在1956年開始生產船用柴油引擎和汽車零件。

裕隆公司在開辦設廠同時,嚴慶齡伉儷曾遠赴他青年時期留學的德國,探求技術合作的對象。德國的汽車工業發達,倆人幾乎看遍所有製造廠,但對於來台投資可能性,廠家以「不知台灣在什麼地方,市場太小看不到未來」而婉拒。嚴慶齡懊喪的回台,他的空軍班底建議,既然得不到製造轎車的技術奧援,可先試著運用舊有引擎和自己組配的零件裝吉普車,藉以培養國人對國產汽車的信心及想像空間。


參考資料:
資料編號:0008,裕隆汽車公司檔案,藏於嚴慶齡工業發展基金會。
溫曼英,《吳舜文傳》(臺北:天下文化,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