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開始建廠的台元紡織廠,當時股東除了嚴慶齡伉儷外,還有兄長嚴欣淇、嚴君湛,以及在中國時期曾任泰利機器廠稽核與總務主任的王仲山等人,其他股東如楊管北、胡可時、周兆棠、李乃律等,也都是該時在商界與政界活躍的人物。1950年6月韓戰爆發,美國恢復對中華民國政府的經濟援助,在政府重點扶植紡織產業背景下,次年即利用美援所資助的棉花,實施「代紡代織」的政策。
台元紡織廠草創初期,統籌營運相當仰賴從中國撤退來台的工程師與員工,在工程師方面,有畢業於上海紡織專科學校的吳振家、負責業務的朱丹秋,而廠房的機械安裝與修繕,則由稱之為「七兄弟」的蔣康健、張善根、張銀寶、楊家福、徐志廣、康金根、李兆明負責。這七位技工是由上海轉往香港後,在1950年2月抵達臺灣,分別負責紡織機械的各個流程,包含紡織機械的安裝。也因為「七兄弟」的加入(圖1、2),台元紡織廠得以在1950年9月開始運作(圖3)。
「七兄弟」並未受過正規的學校教育,而是在工廠內以傳統師徒制培養出來的,其中康金根曾回憶,中日戰爭結束後,他被介紹前往泰利機器廠,他回憶:「踏上了大紅地毯,一對龍鳳大燭由介紹人點燃,先生(即嚴慶齡)、師母(即吳舜文)分坐圓形玻璃茶几兩旁,接受我們幸運兒跪拜,口中還不斷地呼叫先生、師母,如此大禮行罷,即前往工廠習藝」。當時創辦人嚴慶齡與技工之間,是以傳統的師生關係來連結,透過工廠內實地的教導與實作訓練,培育技工的技術技能(圖4)。
參考資料:
《臺元紡織廠申請貸款》,臺灣區生產事業管理委員會檔案,檔號:49-03-05-002-198,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
《事業遷臺文書資料》,財團法人嚴慶齡工業發展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