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結束後,泰利機器廠繼續以美商的身份營運,嚴慶齡擔任公司副總裁與在華總經理,總裁則交由美國籍的克保羅(P. F. Kops)出任,公司在中國境內的指定代理人為美國籍的阿美滿和克保羅,以及中國籍的李澤民等三位。與此同時,嚴慶齡也積極向政府爭取,希望索回被戰時日本人徵用的大隆機器廠。戰時因被日人改設為兵工廠的大隆機器廠,戰後被認定是敵產而由政府接收,改名為「上海機器廠第一工廠」,交由資源委員會經營。
在嚴家向政府提出戰爭時期工廠及所屬設備、器材被迫出售的遭遇,行政院同意嚴家自上海敵偽產業處理局贖回這座廠房。贖回後的大隆機器廠,由嚴裕棠出任董事長,而嚴慶齡則是擔任總經理一職。當時,大隆機器廠與泰利機器廠,主要產品為打水機、柴油引擎、紡織紗錠等農村常見的機器,這個經營方向也是配合當時政府的戰後復興計畫,竭力生產民間所需的各項資本財與產品。
戰後大隆機器廠首要的目標是提升產量及革新生產技術。嚴裕棠和嚴慶齡在1948年的夏天前往美國考察,希望瞭解各大工廠的組織、管理設施與工作效能,以及當時最新技術的進展,同時也希望進一步研究如紗錠和柴油機等新型機器的製造,並將相關技術帶回中國。在1940年代後期,嚴家所經營的紗廠已經擁有20萬錠,相當於1950年代後期臺灣整體紡錠的規模。
正當機器廠前景一切看似即將好轉之際,另一場戰爭的陰影卻又在暗中窺伺,1940年代國共內戰的煙硝日益蔓延,伴隨時局的動盪,1948年嚴家底開始評估、規劃將大隆機器廠和泰利機器廠遷往臺灣,決議僅運走大隆機器廠的機器,然而此計畫還是遭到受到鼓動的工廠工人阻擋,最終僅搬運67臺機器至臺灣。
參考資料:中國科學院上海經濟研究所、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編,《大隆機器廠的發生發展與改造-從一個民族企業看中國機器製造工業》(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
《美商泰利製造機器廠公司》,經濟部檔案,檔號:18-23-01-72-14-356,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
《嚴裕棠、嚴慶齡(大隆製造機器公司)》,經濟部檔案,檔號:18-23-07-127,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