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的夏季中日戰爭爆發,位於上海的大隆機器廠為避免機器的製造與生產受到影響,嚴裕棠之三子嚴慶齡頗具先見之明,搶先一步將大隆機器廠的重要生產設備移入租界內,希望以租借不受干擾的特殊地位來保護工廠。同時,嚴慶齡另以美商的名義成立了「泰利製造機器有限公司」(Union Iron & Foundry Works)(以下簡稱泰利機器廠),公司的業務項目、設備與管理技術人員,基本皆繼承自大隆機器廠,隨著機器廠在同年11月為日本占領後接手經營,泰利機器廠便成為嚴慶齡在中日戰爭時期的經營重心。
1937年11月22日,泰利機器廠正式在上海租界登記成立,嚴慶齡自己擔任總經理兼廠長,正副經理交由嚴裕棠五子嚴慶禧與支達銓負責,並委請美商恒豐洋行的安特生擔任董事,同時聘請了美國籍的會計師。公司後續在1939年9月定名為美商泰利製造機器廠(Union Iron & Foundry Works, Fre. Inc., U.S.A.),總公司位在美國哥倫比亞區華盛頓15號街927號,而泰利機器廠的廠址則在上海泗淨路10號。
泰利機器廠成立之初的資本額為國幣120萬元(每股以國幣100元,共計有12,000股)。如表1所示,當時的發起人共有三位,其中美國籍人士有兩位,同時亦是泰利機器廠的臨時董事。
表1 泰利機器廠發起人名單與認股情形(1939年)
姓名 | 國籍 | 住址 | 股份 | 金額(國幣元) |
A.F. Ollerdessen | 美國 | 上海 | 1,200 | 120,000 |
J. B. Davies | 美國 | 上海 | 600 | 60,000 |
P. Z. Woo | 中國 | 上海 | 1,200 | 120,000 |
資料來源:《美商泰利製造機器廠公司》,經濟部檔案,檔號:18-23-01-72-14-356,藏於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 |
泰利機器廠的業務包含兩大部分,其一為工廠延續過去大隆機器廠的工作項目,如整套棉紡織機器、棉織機器等機器及鐵型,以及買賣生熟鐵與其他五金等。由於受到戰爭的影響,舶來品進口困難,當地廠商多採用國貨,泰利機器廠為了滿足本地需求,嘗試透過仿製國外多家廠牌樣式的方式來生產零件,希望藉此取長補短、提高技術與品質。例如,當時製造的清棉機器,主要是仿造1938年的Platt式與瑞士Rieter式樣,並陸續生產了拆包機、直立式開棉機、二號給棉機、直立式清棉鑲和制捲機等。
另外,由於有了美商的加入,「泰利機器廠」亦經手進口代理的貿易工作,從美國與其他國家進口在華的批發、零售業務。這也意味著,早在1940年以前,嚴慶齡除了製造業者的身分之外,亦同時具備代理人與經紀人的雙重角色。為了應付如此多元且龐雜的工作,工廠職工很快地從1938年9月籌備之初的30人,成長至1940年的1,193人。
在1939年至1941年初的這段時間裡,泰利機器廠一共生產與銷售了42,000錠棉紡機。然而,好景不常,隨著二戰亞洲戰場的擴大、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也在1941年底進入了上海租界。儘管泰利機器廠沒被侵佔,但產量面臨大幅衰退的危機,直至日本敗戰為止的三年半時間,泰利機器廠僅僅生產了14,600錠棉紡織機。
參考資料:中國科學院上海經濟研究所、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編,《大隆機器廠的發生發展與改造-從一個民族企業看中國機器製造工業》(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
《美商泰利製造機器廠公司》,經濟部檔案,檔號:18-23-01-72-14-356,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