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代後期,裕隆公司正積極地進行三義工廠的建置,導入一流的製造設備以及裝配線流程,提升造車的品質。在此同時,裕隆公司為建立自行開發新車能力,開始著手籌備裕隆工程中心。
1980年7月,與國立中央大學工學院合作進行籌辦,由時任工學院院長朱信主持。當時一方面招聘籌備人員,並前往國外考察大汽車公司的經營與研發部門等。
關於中心位置的選擇,一開始借用中央大學工學院和臺灣大學慶齡工業中心進行圖書館的建立與人員招募。第一批工程人員以各自閱讀資料和定期報告研究新的方法,展開工程中心的運作。1980年12月8日,工作人員開始在原本的莒光光學儀器股份有限公司廠址辦公,重新整理舊有的廠房並收集汽車資料與圖書,以及購入各項設備。另一方面,也派遣工程人員到新店工廠實習,或至國內外有關機構接受專門技術的訓練、吸收新知。
1981年8月1日裕隆工程中心正式成立,由朱信擔任中心主任,並邀請擔任籌建顧問的張哲偉和林石甫共同擔任中心主持人。當時社會許多對於該中心成立的評論與看法,認為這只是裕隆公司為抵制由政府所主導的大汽車廠而成立,以及緩和社會對於汽車工業發展遲緩所採取的宣傳策略。裕隆公司認為這是台灣首次嘗試自行設計汽車,為了避免背負過多的包袱,決議招考剛畢業、對汽車工業尚無深入認識的畢業生。也正因如此,多數成員欠缺汽車專業知識,所以在中心成立初期,非常仰賴國內外汽車製作與設計的相關資料,以及派員至國外參加研究機構的訓練課程,構築知識基礎,進而透過參觀各大國際汽車展與拆解各國名車的樣品車,從中熟悉汽車架構,由他廠設計的優點來建立自己車輛設計的能力。
伴隨造型設計組五位成員從美國CCS(Center for Creative Studies-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學成返台,1982年5月22日工程中心主任朱信宣布「先車種計畫」正式展開,並給予新車種「裕隆X-101」的代號,其意涵為:若一個世紀是百年,那麼101就象徵著新世紀的開端,也代表著該計畫不只是裕隆走出了汽車工業的舊時代,邁向開創台灣工業發展的新紀元的新願景。為因應設計新車種計畫的展開,中心繼續網絡各類人才,當時延攬近300名的航空、機械、工業設計、電機、土木、化工、物理等的專才,期望藉由跨領域的創造力、激盪與合作,擬定一套由國內自行設計的電腦輔助設計系統,以及計畫追蹤制度。在設計設備上,中心擁有三套CAD和一套VAX,跟國際製車大廠比較起來規模與資源相當有限,在這樣的環境下,裕隆蓽路藍縷的展開了台灣汽車設計的工程。
在從工程中心的創辦到「飛羚101」的開發過程,其中不少工程師是從工程公司、其他大型企業、外資企業等單位轉任,匯集了當時台灣工業界各方面的頂尖人才,也培育了新一代汽車工業所需的中堅人才。台灣的汽車產業透過飛羚車款的研發與製造,由零件與衛星工廠生產、提供新產品,使得整體汽車業出現技術外溢的效果。(圖1、2、3)
參考資料:
莊順玲,〈工程中心的歷程〉,《裕隆》第18卷第10期(1986年8月20日),頁6-8。
謝國興,〈試車甘苦談〉,《裕隆》第18卷第10期(1986年8月20日),頁45-46。
溫曼英,《吳舜文傳》(臺北:天下文化,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