裕隆集團發展史

1-15 現代化的廠房建造:三義工廠

裕隆公司成立以來,主要產品皆在新店工廠製造,自1957年起陸續組裝汽車。隨著產量與產能的提升,至1977年1月已經累積生產各型號汽車共26,646輛,進一步擴大產量與產能已經勢在必行。當時新店大坪林地區因為裕隆公司,以及相鄰的知名外商台灣通用器材公司之所在,城市發展正逐漸活絡、繁盛,所以汽車廠區周圍腹地相當有限,再加上高壓鍛造所產生的噪音,以及噴塗排汙、車輛運輸等諸多限制因素,在在都限制了現址進行擴充的可能性。裕隆公司為了長期的發展規劃,開始思考籌備新廠區的可能性,著手在各地尋找適合的廠區土地。

經過了多次的場勘,要不是土地面積太小、過戶困難,就是適合的區域所有者不願意轉售,幾經尋覓,終於在1976年找到適合的地點-位於苗栗三義鄉拐子湖段的351公頃土地,其中內含20公頃民有地,但該地的主要所有權人為臺灣農林公司,產權問題較容易處理,裕隆公司便決定購入該塊土地作為新廠建設之用。這片土地雖然為上坡地,看似開發困難,但是周遭環境單純、容易發展,加上接近台中港的交通之便,且有多餘的土地可供汽車業的衛星工廠設立,也接近裕隆母廠,強化了在此設廠聚集經濟的優勢。

1976年7月1日,裕隆公司成立三義新廠籌備處,由陸智明擔任籌備處主任,展開建廠的評估與規畫工作,這項計畫在隔年12月得到臺灣省建設廳核准,裕隆公司將三義新廠的目標,提升到成為國內生產量最大、生產效率最高、品質最優良的第一現代化工廠(圖1、2)。三義工廠共佔地351公頃,其中275公頃開發為工業區,76公頃開發為衛星工業區,當時估計第一期建廠完成後年產量可達14萬輛車,第二期建廠工程完成後,每年可增產各型車輛12萬輛車,即公司年產量可高達26萬輛車。在籌設之初,裕隆便期待三義工廠能達到以下六大目標:

  • 廠區合理規劃以節省搬運成本。
  • 採購歐美最新式自動化設備以一貫作業提高生產效率。
  • 改善作業環境以確保安全與減少公害。
  • 將外包工廠轉為衛星工廠區以利零組件之供應與輔導。
  • 鄰近高速公路與港口以便出廠車之交車與外銷。
  • 注重從業人員福利措施與康樂活動之環境佈置。

三義工廠的落成,成為了裕隆公司未來各種車型的主要生產區域,以及配合日產代工、自創品牌的製造核心,而三義廠初期所預留的廠房空間,提供了1980年代後汽車製造各個環節所需的資源,建立起規模經濟生產的基礎。


參考資料:
《六十六年度三義新廠籌備處工作報告》。
裕隆汽車製造股份有限公司,〈三義廠開工紀念〉(1981年5月25日),頁3。
《新廠籌建專案小組卷第1宗 1-20次會議》,資料編號:0040,藏於財團法人嚴慶齡工業發展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