裕隆企業集團為臺灣最為重要的汽車工業集團,其發跡史可追溯自19世紀的中國。出生於上海的嚴裕棠(1880-1958),15歲起學習英文,並開始接觸西方科學。嚴裕棠在瞭解科學發展之於國家發展的重要性後,以個人積蓄購入小型機械儀器拆解研究,之後進入公興船廠擔任副理,更加深入瞭解機器製造的方式。
回顧當時中國的機械工業與造船市場,在江海門戶被迫開放的情況下,歐美企業競相進入中國開設機械、輪船等新式工業,從事機械製造與船舶大修等事業,同時期的中國上海,雖也有在自強運動時期所興辦的江南製造局,主要是從事造船與兵器的修造,沒有一般小型商輪的保修業務。在尚處於萌芽期的中國重工業市場中,嚴裕棠意識到輪船保修與機械零件更替是重大的商機,1902年於上海楊樹浦太和街梅家弄租下兩間平房,以獨資的方式創立大隆機器廠,並向英商老公茂洋行訂購工業用器械,廣招收工人與學徒展開經營之路。
1909年,日本內外棉株式會社前來上海設廠,嚴裕棠一位曾任職於日商新洋行的友人轉職至該會社,遂開始引進由大隆機器廠提供內外棉株式會社的機械修繕工作。1920年大隆機器廠遷移至上海大連灣路,這段期間已開始製造部分機器。資料顯示,機器廠先後建造供自行使用的工作母機,包含牛頭刨床與各式車床50-60部,加上原有的機械共計大小車床100餘部。此時工人學徒人數,從原本的100餘名增加至300餘名。
這段時期大隆機器廠的生產業務仍集中在紡織零件的修配,但內容與範圍已比過去大。在業務往來單位上,以內外棉、喜和、公大、東華、大康、同興等日本紗廠最大,另外還有申新、崇新、鴻裕、溥益等由國人經營的紗廠。當時的生產品目,不僅為修配一般零件和引擎,並承造全部傳動裝置。當時的生產技術,是憑藉過去為恒豐洋行代理製造時所累積,逐漸衍生出獨立設計與製造能力。
1922年,大隆機器廠仿照日本豐田式織布機,並參照英、美兩國織布機的樣式,結合當時中國織布技術使用上的需求,開始生產國產織布機,並大獲成功。在能夠穩定生產織布機械後,大隆機器廠將事業經營的版圖擴張至紡織業,為蘇綸紗廠、大成紗廠、中國棉業公司、仁德紡織廠等提供紡織機械,並接辦其修繕、經營業務,此為大隆機器廠從最初以船舶保修為主的業務,逐漸發展至紡織機械修造的軌跡。
1927年嚴家買下蘇綸紗廠後,進行大幅整修與購入2萬錠紡紗機。此時紗廠的機器僅有小部分為進口,其餘如粗紗機、細紗機、回絲車、併條機等均由大隆鐵工廠製造,顯見出開始有計畫生產各式紡織業相關機械。
參考資料:中國科學院上海經濟研究所、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編,《大隆機器廠的發生發展與改造-從一個民族企業看中國機器製造工業》(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